我滿懷期待地參加完《心懷祖國,志在圣賢——“東方魂杯”大學青年榜樣激勵賽》第七次學習會,從會前的自習準備,會中的仔細聽講、認真思考,到會后的滿載而歸,每次學習會都會使我在心性、能量等各個方面上有成千上萬倍的提升!
本次學習會給我印象最深、啟發最大的有兩個部分,一是老師對《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部分解讀,二是閱讀《教條示龍場諸生》及對該文章的思考討論。
初次拿到《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還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薄薄的書籍而已。當我去閱讀它時,才真正發現它蘊含著不可思議、無量級的智慧!這本書深入闡述和揭示了“心-道-德-事” 四部曲的內在關系,并將圣賢智慧透徹明晰地梳理和闡述,讀了使人恍然大悟,收獲滿滿,長期研究學習,會讓人生命煥然一新。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高屋建瓴,言簡意賅,但蘊藏的內涵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我只學習一個“心”和“事”的關系,就足以震撼我,也足以讓我受益。
書中講到: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的根源,厚德才能載物(事),德的厚薄決定事的優劣高低大小。心靈品質提升,道隨之提升,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這四種典型的德以及無數的德也隨之提升,事的成就自然隨之提升。
這些精煉的文字,讓我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心——決定一切,最終影響事的成敗得失,通過建設心靈品質,能最大程度讓所做的事圓滿高效。
作為一名博士生,多年的學海生涯和研究經歷,讓我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資訊,聆聽了很多講座、培訓,也做過很多的調研、思考,我經常感嘆,為何很多人非常努力,但是事與愿違;為何很多人一心“幫助別人”,但反遭誤解;為何很多人順應潮流,但進退維谷……我到現在才真正明白,那就是建設心靈品質不夠,在心上下功夫不夠,方便他人的智慧不夠,沒有真正地成為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需要……
在我最初的學習中,我只片面地注重課程中各個“知識”、各個具體的“事”的學習和記憶。這雖然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卻收效甚微。通過對圣賢智慧的不斷體悟,不斷將其與生活和工作對照,我明白了要在“智慧”上下功夫,要直接在“心”上下功夫!在圣賢智慧的指導下,我的學習研究工作事半功倍,有了很大的提升,也進一步激發了我要堅持學習圣賢智慧的信心和決心。
《教條示龍場諸生》是王陽明先生在貴州龍場悟道后書寫的用于化育當地百姓的一篇驚世之作,先生從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四個方面教給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有大作為的人,如何做人,如何度過這一生。
首先要立志
“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在這偉大的時代,我們應該立下鴻鵠之志,志在圣賢,志在報效社會、報效祖國,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終生!
其次是勤學
既然已經立志要成為君子,當然應該向君子的心靈品質學習,但凡有學習君子品格不用功的,一定是他志向不堅定所導致的。文章中講到“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優良品質。我們要在學習圣賢智慧的道路上奮斗一生!
再次是改過
賢人也不能免于不犯錯誤,但他能夠及時改正錯誤。君子不二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明白了改過的必要性,在生活和學習中就反省自己,對于已經犯的錯誤,堅決不再犯。對于已經發現的錯誤,要痛下決心徹底改正。
第四是責善
這要求我們要謙虛恭敬地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凡是指出我的缺點的人,都是我的老師。同時,我們也要真誠地指出他人的錯誤,并幫助他們改正。
學習會的最后,老師又給我們講解了一遍“認識自心,評價自我”。因人之心性天差地別,故人與人的命運表現出了天差地別!
通過參加本次學習會,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心決定了道,道決定了德,德決定了事。若能直接在心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心靈品質,人生就相當于做乘方的乘方,一通萬通,功效神奇,不可思議!